兴汉室 - 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辅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明君治国,三寸之箧运而天下定,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。”申子君臣

    这是贾诩第一次来到宣室殿,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单独觐见皇帝。

    说是单独觐见,其实旁边还是有一人作陪的,贾诩轻轻瞥了眼在座的侍中荀攸以后,从容的对皇帝下拜稽首

    “尚书臣诩叩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且起来吧。”皇帝冲贾诩微微颔首,道:“军民屯田一事,已由尚书台昭告天下,自有大司农去处理但军屯不同民屯,其长官除了要有治民之能,还要熟悉军旅。所以我新设典农中郎将一职,专司关中军屯,驻守弘农,以段煨任之。我担心他从此脱离战阵,心有不愿,听说你与段煨是同郡乡人,特来想请你私底宽慰一下他。”

    贾诩知道段煨虽然外宽内嫉,对朝廷诏令却是无不遵从,皇帝让他退居二线,负责做类似于后世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,要是放在别人身上,少不得会心生怨怼。可若是段煨就不一样了,皇帝仍给了他五千精兵,还封赏了爵禄,可谓是恩遇非常,段煨自无拒绝之理。

    可若这么说,哪里还需让贾诩亲跑一趟?

    再说了,贾诩与段煨根本就没什么交情,皇帝以这个题目召见他,肯定是有别的事。

    贾诩不动声色,说道:“臣谨诺。”

    “秦据关中,乃制六国高祖据关中,乃有天下。关中乃龙兴之地,荀君建议我经营关中,暂抚雍凉,先收并州,徐图巴蜀。不期十年,可得天下。”皇帝盯着贾诩,问道:“贾公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贾诩眼前一亮,不经意的看了荀攸一眼。荀攸不苟言笑,两眼规规矩矩的望着地面,似乎感受到了贾诩的视线,荀攸回望了他一眼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说话,短短的眼神交流,两个当世顶尖的智谋之士便已互明心意。

    贾诩有意在皇帝面前表现,这有点自荐于人的意思:“陛下既有中兴之志,臣岂有不倾心辅佐之理?若是听臣微见,可从容经营关中、凉并,再图巴蜀。坐观关东诸侯征伐,等时机一到,便可兵分三路,一路出河东,走井径入河北一路过弘农,出函谷入中原另一路发上庸,顺汉水入襄阳。万民心向汉室,如今既有明天子在上,强军在侧,天下可传檄而定。”

    “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,贾公所言,与荀君之策不谋而合。”皇帝看看荀攸,又看看贾诩,很高兴的说道:“我有二位,犹如高祖有良、平,天下何愁不定?”

    这是要拿二人当股肱之臣看待了,荀攸与贾诩对视一眼,双双拜倒:“臣等敢不效命!”

    皇帝亲自将两人扶了起来,这是从未有过的待遇,让二人心生感激。

    “时候还早,两位随我去一趟上林苑吧。”

    上林苑?

    贾诩微微讶异,这几日有关于清丈上林土地的事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这个由董承一人挑起,由皇帝坚决贯彻下去的政策,短短数日就将大小豪强十数家一打尽。

    下手之迅速,过程之激烈,令关中豪族侧目,那些本以为皇帝是个宽仁开明之主,只需阿谀圣明就可以蒙混过去的人,在见识到了皇帝狠辣果决的一面后,纷纷改观,再也不敢轻视。

    清丈上林的行动已接近尾声,无数流民扶老携幼,在劝农令第五巡的统筹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。

    此时并不是谷物种植的时令,第五巡也没有让这些人闲着,他组织起数万流民在京兆尹与长安官府的资助下,营造房屋、烧荒垦地、挖渠开沟,准备着来年的春耕。

    皇帝带着众人一路朝城南而去,那里有上林苑所属的宜春宫遗址。

    连绵整夜的大雨才清晨才停不久,众人甫一出城,便被一道纱屏似地濛濛细雨障住视线。透过纱屏,呈现给众人的是一幅繁忙的图景。原上挤满着农夫、牛马和各种车辆,他们正在屯长的带领下奋力劳作,将沟渠田块修理得十分齐整。

    沟洫、野径、垄亩分明,拥有各自的界线,连成一大片空阔的原野。原野上人们在号叫着、吆喝着,牛马也在嘶鸣着,运送泥土、粮食和工具的车辆也老远就发出吱吱呀呀的不堪重负的声音,

    这些人无不是原先散布关中的流民百姓,面带菜色、体弱不堪。哪怕如此,他们依然挥舞着锄耰,都希望能快一点,尽早地挖好沟渠引水、尽早地平整属于自己的那块屯田土地。

    “原本荒芜的上林之地,能有如今气象,劝农令功不可没。”随驾骖乘的荀攸透过车窗看到外面忙而不乱的景象,点头夸赞道:“早听闻第五文休少有学识,闻达于关中,如今一见,可知传不虚也。”

    皇帝微闭着眼,身躯随着车驾晃动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对荀攸说道:“你少说也做过将近旬月的太尉掾属,到底是曾与第五巡共处一室,知根知底,你的话,我是最信服不过了。”

    荀攸难得闹了个红脸,他本是无心之言,念在与第五巡好歹共事过的情谊,这才在皇帝面前说几句,没料到皇帝并不领情。

    “屯田一事牵涉数万流民生计,不可不慎。”皇帝状若无意的说道:“你带我的吩咐,去将劝农令和上林苑令唤来,我要嘱托他们一些事情。”

    荀攸一愣,按理说这等传唤的事情自有随行的内谒者令李坚去做,虽然侍中偶尔也会担负传召大臣的任务,但以荀攸现今的身份地位,根本不需要、皇帝也不会让他屈身去做这种事情。

    而皇帝现在偏偏指派了他,很显然是借故要把他暂时调开了。

    荀攸离去后不久,贾诩很快就被皇帝叫到了车上。

    贾诩,字文和,武威姑臧人。汉阳阎忠谓诩有良、平之才,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,无不佐证了此人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战略家、谋略家之一。

    其实扪心自问,皇帝对贾诩的看重远甚于荀攸,这并不是皇帝认为荀攸不如贾诩,而是因为贾诩出身寒门庶族,而荀攸家里世代簪缨。身世背景的不同,决定了贾诩与荀攸考虑问题的方向和政治立场。

    皇帝若是要谋夺天下,那贾诩与荀攸都是他不可或缺、同等重要的左膀右臂,可若是要削弱士族豪门,荀攸不仅不会替他出谋划策,反倒还可能会对他多加掣肘。

    因为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阶级,哪怕他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物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不属于世家阶层,寒门出身的贾诩无疑是皇帝最需要的谋士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